书写浓缩的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 ——大道之夏:我与佳片有约系列之纪录电影《落地生根》

发布者:陈慧卉发布时间:2023-06-07浏览次数:183

       518日晚,聚焦云南怒江沙瓦村4年脱贫历程的纪录电影《落地生根》在上海科技大学会议中心放映,在座的老师与同学静心观看、细心体会、耐心领悟,感受影片中鲜活感人的故事带来的震撼心灵的力量。


真实情节,跃然眼前

       电影《落地生根》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影片将镜头对准中国贫困地区群众及扶贫干部,通过一个个镜头与细节,生动展现了云南怒族小村庄沙瓦村摆脱千年贫困的时代变迁。正如宣传语一步千年,见证奇迹,沙瓦村的怒族村民作为直过民族,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祖祖辈辈等待的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开工,揭开了新的篇章。


不畏艰苦,造就成功

       为了完成建立中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实践的影像档案的使命,《落地生根》全体主创在海拔2000米、不通公路的沙瓦村扎根4年,克服了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艰苦的创作环境,共拍摄超过700小时素材,历时1200多个日夜,终于制作出这样一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心血之作。


时代价值,尽数显现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剧作家刘恒说:这部影片非常朴素地描绘了中国某一个角落的现实生活。虽然朴素,但它像一个沉甸甸的、坚固的纪念碑一样立在这里。“他提到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其政治意义、社会性、美好与善良的人性以及艺术性”。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沃克也盛赞:这部电影切切实实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扶贫、减贫的伟大成就


纪念过往,指引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纪录电影《落地生根》很好地传递了脱贫攻坚精神,让广大群众能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力量。但未来,更需要所有人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的更好的贡献。


一部优秀的电影总是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观影结束,全场响起掌声。同学们也积极地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

 

信息学院狄海川同学:脱贫事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绝不是简单把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往城里赶。背井离乡,与城市存在信息差,同时还要维护自身的尊严,是一件很难得事情。过去,改革开放,太多农民抱着致富的希望进城务工,但是这一群体的尊严和权益是很难保障的。谁不想自己的家乡发展,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建设并致富呢?随着时代的进步,村民能够争取到一条一千五百万的公路,为自己的家乡争取到出路。这是让我十分感动的。

中国的现代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村民们最终通过养鸡、养猪、养羊,种植草果和编制民族特色竹编,实现了脱贫。脱贫困这件事,在生产力上,其实村民们自己就能做到,关键在于基础建设,通了路,物资进村的成本大大减少,产品出村的花费大大降低,脱贫是一件自然的事。

当然像沙瓦村这样的极端贫困村的脱贫不是中国现代化的终点,这只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起点,沙瓦村的脱贫证明了中国政府有能力为每一个村庄提供现代化条件,每一个中国人民都能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中国的现代化是每一寸国土,每一个人民的现代化,不是少数城市,部分人口的现代化,同时这种现代化不建立在不平等的城乡关系之上,不建立在部分人靠着多数人供养,却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发展机会的阶级剥削上。我衷心的祝愿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也为建设祖国的视野时刻准备着!

 

信息学院林晓宇同学:落地生根,我知道本电影是脱贫题材,但我在观影前想不出为什么是这个标题,因为山里就是他们世世代代的根,不需要“生”。看完后我有了新的理解,没有通村公路是他们几代人的心结,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做成了这件大事,让他们一直悬着的心“落地”了。通车的那年春节,很多走了二十年的人都回来捐款祝贺。离开家乡多年进城打工是当下的真实写照,但路通了之后产业能发展起来,旅游能搞起来,生活就能幸福起来,也许可以不让那么多人背井离乡,让他们重新“生根”,安安稳稳地继续活在祖祖辈辈的土地上。

 

生命学院郭灿泳同学:我认为这个电影非常棒。影片中的怒江如九曲水蜿蜒盘旋,两岸崇山峻岭,景色秀丽。坐落在这样美丽的自然山水中的沙瓦村竟是一个非常贫困落后的山村。为了解决贫困的问题,引出影片中一个牵动观众情绪的conflict:村民希望开山修路,当地政府动员易地搬迁。尽管这个问题最终得到比较圆满解决,但是它引出来的问题却更加让人深思:发展的问题上,究竟是只有一种发展模式,还是多元发展模式?明眼人都知道,要摆脱贫困,比较方便的途径是离开山上,到城市生活,让小孩从小接受更好的教育,掌握科学知识,与文明社会接轨。可是我看到还是有一些村民割舍不下大山,割舍不下自己的家园,坚持要留下来生活。我只能衷心希望那些选择留下的人,他们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解决发展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最后讲一下唐诗。小孩的纯真无邪,唐诗的韵意隽永,破旧的山村与华丽的北京,这种鲜明的衬度让我遐思。

 

信息学院唐志昊同学:通过观看本电影,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在远离熟悉的长三角的西部山区,当地的人民的生活与我们是多么的不同。或许习惯了上海的生活的我们,可能会认为上海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生活,是这个国家的常态。但是,在观看了电影,包括了解了一些信息之后才发现,在不发达的地区,当地人的生活在过去是多么的艰难,而扶贫带来的改变是多么的显著。包括当地的一些特色文化,也是我们未曾了解过的。看到电影中的当地人,对前往北京感到非常激动与新奇,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人的生活、见解、视野的差距是如此的巨大,让我感到,如何能通过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让那些地区的人也能接触到和发达地区近似的资源和知识,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文:钱晟

审核:周姝燕 陈慧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