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杨光影中体味诗意书香—大道书院摄影社Workshop第三场

发布者:陈慧卉发布时间:2023-09-04浏览次数:10

在紧张的期末考试周之后,大道书院摄影社有幸邀请到物质学院刘海铭研究员为同学们分享他的摄影心得和诗歌创作。刘海铭老师多才多艺,他不仅是核磁共振技术的专家,还是一位摄影和诗词爱好者。从美国回国来到上科大工作之后,他用手机拍摄了很多美丽的校园风景,并用诗歌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想。在这次交流中,同学们不仅欣赏了他的精彩作品,学习了摄影技巧,还通过老师的科普讲授了解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历史和广泛应用,深深感受到了他对核磁共振技术领域的热爱和追求。


Workshop开始,刘海铭老师首先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名化学家成为一名摄影和诗词爱好者。然后他和同学们分享了一些他的摄影作品。川杨河是流经上科大旁边的一条河,因此上科大也被刘老师称为川杨学府,刘老师最初拍摄校园风景是因为他觉得这里环境优美,朝晖夕阴,晦明变化,气象万千。清晨时分,光线柔和,行人也少,用手机广角远焦可拍摄出各式美丽、有趣的照片,比如喷泉池中的倒影、教学楼旁的花草、物质塔旁的朝霞和飞鸟等等。刘老师还给同学们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在教学中心旁边的喷泉池中,“清泉喷涌为何水面无波如镜?”同学们猜测各样,但都没有答对;正确答案是,老师在喷泉旁边蹲点好几天,在清早八点喷泉开启喷出瞬间抓拍,才得到 “有泉而无波”照片。

接着,刘老师介绍了他的一些成长经历和故事。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旅美生涯中,遇到过多位名人和良师益友,比如在石溪大学求学期间偶遇在物理系的杨振宁先生、开会见到曾在石溪化学系发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后来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Lauterbur教授,旅居宾州跟从数学教授谭琳老师学习诗词,归国前见过因发明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而获诺贝尔化学奖的Kurt Wüthrich先生,归国后在上科大认识,他是免化所特聘教授。在上科大物质学院任教后,他越来越感觉上科大校园的优雅静美,越来越喜欢张江科学城的天新日异,常用手机即兴随拍,并经常早起,越拍越有新发现、新乐趣,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摄影之旅。

刘老师展示了很多他的校园摄影,令同学们大开眼界。他说,他拍摄时不仅要注意光线和角度,关注细节,还要用一些创意和技巧,让照片更加生动和有趣。比如在国旗下面的台阶上泼层水,通过水面拍摄出物质塔的倒影;或在水面放个小船模型,拍起来就像在物质塔下游弋着一艘小船。他向同学们推荐了这种拍摄方法,鼓励大家摄影要有创造性,并抓住日出日落前后光线最佳时机,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有新颖性的想法和巧妙光影才能拍出创造性的照片。他进而启发大家,科研同样需要创造性和把握时光。

刘海铭老师还分享了一些他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都是他根据自己拍摄的照片而题写或改写的古典诗词。他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风景和生活的感受,因为诗歌有一种韵律和美感,可以把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他尝试用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等体裁,常常借用、仿写古人的名篇,参照古诗的韵律。从他的分享中,同学们感悟到,写诗歌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形象,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和节奏,要有一种情感的传达和共鸣。他还给同学们朗读了几首诗作,比如《将入室》、《清平乐 演练》、《鹧鸪天 化学之美》等等,令同学们感受到了校园的诗意书香。


刘海铭老师特别为此次workshop邀请到了一位嘉宾,张江资深的摄影爱好者、扬州教育学院退休教授詹孝鹏老师,请他为同学们分享摄影的心得和体会。詹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摄影要多拍,多拍才会有感觉和想法;拍摄之前要有一个主题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不必一味地追求摄影器材,摄影师的想法是最重要的;摄影要多去和别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学习才能有更快的进步。这些切中肯綮的建议让同学们都感到受益匪浅。


最后,刘教授与同学们亲切合影,结束了摄影社第三场Workshop。同学们纷纷表示,非常感谢刘海铭老师和詹孝鹏老师能够抽出时间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令大家受益匪浅。同时非常感谢活动组织者--大道书院和摄影社,让同学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这样优秀而多才多艺的教授。并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川杨光影中品味体会诗意书香



 

文:李晨遥

图:李晨遥 陈慧卉

审核:周姝燕 陈慧卉